(资料图片)
期待“卧海长龙”早日展现雄姿
原标题:期待“卧海长龙”早日展现雄姿
6月11日8时,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最终接头顺利推出,实现合龙。历经5年施工,分处珠江口西岸的深圳和中山,在伶仃洋海底实现“牵手”。联想到一个多月前伶仃洋大桥顺利合龙,这也就意味着,深中通道“西桥东隧”均已合龙。
大规模的基建项目通常比人们想象中复杂得多,无先例可循、无旧法可参,是常有之事。深中通道是继港珠澳大桥之后又一世界级跨海通道集群工程,集“桥、岛、隧、水下互通”为一体,加之超长的跨海距离、严苛的作业条件、恶劣的自然环境,仅靠技术的平移远远不够,唯有跨越式的创新方能破题。
逢山开路,遇水架桥。其施工难度,从一组数据就可见一斑:深中通道全长24公里,海底隧道长6845米,沉管段长5035米,为世界首例特长超宽双向八车道海底隧道,由32个管节和1个最终接头组成,而仅一个管节的体量,就堪比一艘中型航母……比如,将重达数万吨的沉管进行毫米级的精准对接,在海底实现“滴水不漏”,就堪称“海底绣花”。从沉管智慧工厂,到智能浇注设备,再到沉管管节运输安装一体船对沉管浮运安装工艺的系统性革新,智能制造的理念随处可见。
日拱一卒,功不唐捐。从相关报道中不难看到,“国内首次”“世界首例”“行业空白”这样的字眼经常出现,再次力证了一个深刻的道理: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,是一条“艰难而正确的路”。回顾深中通道的建设之路,其间研发了十项世界领先技术,创下了多个世界之最。有报道提到,在港珠澳大桥建设还未结束时,岛隧工程的先进经验、技术就已经应用于深中通道。由此可见,打造“深中标杆”,将关键技术转化为行业标准,乃至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,技术的溢出效应有望进一步释放。
“桥”见智慧,亦见机遇。自动工之日起,深中通道就备受各界关注,仅其通勤效率已十分可观:按照计划,它于2024年建成通车,届时深圳与中山的车程将从现在的2小时缩减为约20分钟,彻底改变粤西地区民众到深圳必经虎门大桥的历史。放眼更广阔的未来,这座如鲲鹏展翅飞跃伶仃的超级工程,也必将有助于缩小珠江两岸发展差距、畅通大湾区循环,谱写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。
期待“卧海长龙”早日展现雄姿,伶仃洋里“叹”伶仃,叹的不再是跨越山海之难,而是湾区活力之澎湃。(高维)
来源:南方日报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