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关注 >  >> 
张家界“抱团自杀”​惨剧,这届孩子为啥这么脆弱?

时间:2023-04-10 10:48:46    来源:腾讯网

4月4日,张家界天门山旅游景区里发生了一幕惨剧:4名年轻人在玻璃栈道上相约自杀,3人相继跳下后,1名女性被阻拦。然而,由于提前服毒,女孩最终因抢救无效身亡。


【资料图】

目前,公安部门已经排除了刑事案件和其他因素,确定这4人均为自杀。

然而,这几位年轻人性别不同、职业不同,年龄跨度长达十岁,出生地和社会关系都不一样,为什么会在同样的时间和地点一起自杀呢?

唯一的解释是,这4人跳崖并非毫无关联,而是抱团、约定的集体自杀。它背后反映出的也不仅仅是年轻人的心理健康问题,更有着深层次的社会网络因素。

作为父母,我们需要忧心的问题似乎又变多了:不仅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和行为问题,还要了解孩子的人际关系,特别是他们的网络交友情况。

只有了解抱团自杀的方式和特点,才能及时阻止孩子在网络上“约死”。

01

抱团导致负能量传导,造成“连锁反应”

有死者亲属透露,警察告诉他们4名自杀者是通过群聊的方式,沟通、策划了这次集体自杀,其中一名死者是带头人。

看到这则消息,很多家长心头一惊:居然还有这样的群聊,专门交流如何自杀?

其实在过去,只需要随手一搜,就能在网上找到一些“约死”群。如今,网监部门已经通过关键词屏蔽、举报等方式,尽可能关闭了这类群聊,但还是有一些群以“抑郁患者聊天互助”的形式出现。

这些抑郁症患者认为,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能够理解自己,只有在同样患有抑郁症的人群中,才有可能找到真正的共鸣。

然而,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,这些群聊不仅没能让他们走出负面情绪,反而成为了负能量的聚集地与传播源。

危机干预专家黄匡忠教授说,“自杀是人在绝望状态下的举动,需要非常大的勇气。”很多人原本没有自杀的决心,但在群里受到感染、诱导甚至“鼓励”,最终导致了悲剧。

从社会心理学方面分析,一个人很难做出自杀的决定并采取行动,可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产生动摇,甚至放弃。

但是,几个人一起抱团自杀,就会产生促进作用,导致自杀行为的实施。

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自杀意图的人,很多都希望和别人一起自杀,而不是自己一个人实施自杀行为:一个人太容易动摇了,只有一群人在一起,才不会感到害怕,从而坚定自己的想法。

集体自杀中的个体具有强烈的从众性,是网络社会关系造成了自杀的连锁反应。

02

著名地标吸引自杀者,源于“热点效应”

在这起事件中,引发人们广泛关注的不仅是“抱团自杀”的行为,还有张家界天门山这一目的地。在此之前,天门山就曾经发生过几起类似的自杀事件。

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世界各地的“自杀圣地”,比如最为著名的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,历史上曾有1700余人在此地自杀。

研究表明,在公共场所自杀的人,通常带有表演的性质,寻求“浪漫”和“壮观”,因此会选择标志性的景点,在万众瞩目中结束自己的生命。

张家界就具有这样的特点,上有绝壁峡谷、森林叠嶂,自杀者从万丈悬崖一跃而下,仿佛完成了某种心愿和仪式。

此外,每当有人在公共场所自杀后,就会产生“热点效应”,吸引更多人前往此处自杀。

这是因为曾经发生过的事会引起抑郁者心中强烈的情感波动,当抑郁者看到某个特定的地点、想到曾经在这里自杀的人后,就可能会因为冲动而自杀。

为了避免“热点效应”的扩大化,很多景区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避免游客自杀。

比如说,抱团自杀事件发生后,天门山景区立即在玻璃栈道处增加了保安力量,一些景区也会在高处加装护栏,尽可能阻止游客冲动自杀。

相关新闻报道中也会尽可能避免出现与自杀相关的细节,比如具体的自杀地点、方式等,防止人们根据新闻来模仿自杀。

当然,社会、学校和家长都要加强对孩子的正面引导,让孩子通过合理的方式来纾解压力、治疗抑郁,学会善待自己、珍爱生命。

03

孩子出现这些行为,可能是自杀的先兆

孩子的生命和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,作为父母,比起担心孩子成绩不好,我们更害怕的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,更担心的是孩子不快乐、想不开。

那么,有没有哪些办法,可以发现孩子的抑郁情绪,识别孩子自杀前的先兆呢?

首先,孩子在实施自杀行为前,可能会表达出轻生的念头。比如对亲人、朋友说,“我不想活了”、“想要自杀”、“不如一了百了”等等。

更为严重的抑郁症患者还可能采取自残行为,或者一次性吞食大量药物,这些都是他们实施更明确的自杀行为的前兆。

其次,孩子在自杀前会有一些躯体化反应,比如严重失眠、食欲不振、身体疼痛等,心理上的抑郁加上身体上的不适,就会催化孩子的自杀行为。

最后,自杀者常见的征兆还有反常的情绪,他们可能会表现得异常焦虑,或是经常哭泣。

也有一些孩子会在自杀前完成自己最想做的事,类似“遗愿清单”,比如出去旅行、看望亲友,因此,如果孩子突然出现平时不会去做的反常行为,父母也需要提高警惕。

当孩子有这些表现时,他们并不是在矫情、犯傻,而是在向父母求助。

在电视剧《女心理师》中,杨紫饰演的心理专家就通过电话干预的方式,与站在楼顶企图跳下去的尤娜沟通,了解她面临的困扰、给她情感上的支持,最终完美化解了一场自杀危机。

作为父母,如果我们能够及时识别出孩子传递的信息,或许也能挽救一个宝贵的生命。

尼采说:“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,深渊也在凝视着你。”

这句话用来形容“抱团自杀”的年轻人再合适不过:最开始的时候,他们或许是抱着好奇、想了解的心态加入群聊,却被群聊里的负能量裹挟,拖进晦暗无光的深渊。

想要从深渊中解救孩子,父母便要成为最耀眼的那道光。

帮孩子照亮一条光明的道路,他们才不会被黑暗吸引,才有希望走进下一个四季流转、晦明更迭。

关键词: